這3件事情,一定要讓爸爸陪伴兒子完成,將決定孩子今後的人生
孩子永遠不是女人的責任,孩子是我們兩人之間的結晶,我也希望你能和我一起分擔!我也一樣要到外面辛苦工作、要看老闆臉色,一樣要在外面奔波,為什麼我要趕著下班去接孩子回家,回家處理孩子,還要為你煮頓晚餐,這樣的生活好累....

其實,我們身邊很多這種「假性單親媽媽」,為什麼會這種類的現象出現?原因就在於家裡有一個不負責任的「隱形爸爸」。這種爸爸,通常生活忙於工作,早出晚歸,對家裡不聞不問,即便人在家裡,心,卻總是飄到外面或是在手機螢幕上,甚至遊戲。孩子雖然有名正言順的爸爸,但卻像是單親一樣,這樣的模式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的危害。
教育專家曾表明:「如果父親積極陪伴孩子,參與家庭教育,孩子的智商相對也會比較高,表現出的社會技能和產生社會問題的機率較低」。很多養兒子的家庭,也是媽媽包辦孩子的一切,爸爸們負責工作賺錢,而媽媽還需要工作賺錢不說,家務,帶娃,育兒等都要勞心勞力。

如果家裡是兒子,這3件事最好爸爸做,
媽媽們不要管了,放心讓爸爸來吧。

1、當兒子遇到挫折
挫折教育,是目前大多數孩子最缺的一門課。因為成績差而崩潰,因為壓力大而輕生,其實只要咬咬牙就過去了,孩子卻把這一道小坎坷當成高不可攀的大山,然後自己打敗了自己。感性的媽媽容易心疼孩子,但 理性的爸爸一定要讓孩子明白:世上沒有真正的難關,最難過的只有自己心裡的那一關。
曾經讀過一則故事:
一個當司機的爸爸長期在外工作,無法陪伴兒子,只能在寒暑假把兒子帶上車,去看不同的風景。一次駕車上山時,車子突然熄火,爸爸下車趴在地上修車,一修就是兩個小時。
車修好了,等他們終於沖上山頂,爸爸對兒子說:
「兒子,人生就是這樣,遇到困難不要怕,咬著牙往前沖,沖上去就是勝利了。」
在爸爸的鼓勵下,兒子變得越來越優秀堅強,考上了名牌大學,還成了一家企業的老總。
兒子經常對他的員工說:
「不要害怕困難,真正打倒我們的不是突如其來的挫折,而是沒有面對挫折的勇氣和戰勝困難的信心。」
成長路上,向來都是風景與險峰並存,有爸爸陪伴在旁,兒子不僅能夠勇敢面對,還有了挑戰與冒險的信心。比起安慰與說教,父親的實際行動更能讓兒子看到希望,迎難而上。

2、給兒子輔導數學
而在父親的輔導下,這種優勢會更加明顯。 著名數學家陳景潤的兒子陳由偉,最初並不愛數學,不想在父親的光環下生活。直到有一次做作業時, 父親的輔導讓他改變了心意。那時候,他按部就班地計算「1 2 3 4 5 6 7 8 9 10」,父親看到了,在旁邊指點:
「你先把1 9,2 8,3 7,4 6加上,就有40了,再加10和5,就是55了。」
那一瞬間,陳由偉第一次萌發了學好數學的興趣,那一天在父親陳景潤的輔導下,成了陳由偉最難忘的回憶。
父親,本就是兒子最好的老師。
無論在思維、數學邏輯、問題解決上,
還是在語言、想像、智力發展上,
父親的教導都能促進孩子的認知發展。
美國曾經發起一項長達12年的追蹤研究,結果顯示:
由 父親帶大的孩子智商都相對較高,在學校的成績也往往更好。在兒子 成長的過程中,父親的參與度越高,孩子的成績就越好。

3、和兒子一起運動
內容未完結,請點擊“第2頁”繼續瀏覽。